专访一亩田合伙人、高级副总裁刘敏:通过数字变革让农民不只“靠天吃饭”
在谈及一亩田种出了280元/斤的“辣椒中的爱马仕”时,这位北大法学博士出身的平台合伙人开始滔滔不绝起来。近日,2024北京商业品牌大会举办前,一亩田合伙人、高级副总裁刘敏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,过去一年,他花了大部分时间在管理马铃薯田和辣椒园基地项目。“这对一亩田来说也是一个突破,意味着我们不光是一个销售平台,而是涉足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全方位服务平台。”刘敏说道。
和其他行业不同的是,从自然经济时代开始,农业就属于“看天吃饭”的行业。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,无论是养殖畜牧,还是种植灌溉,农产品生产周期长,依赖外界环境的特点,都让农业发展时常受到不可抗因素的影响。即使顺风顺水,从业者依然要与买卖双方信息不透明、原材料和市场价格跌涨错位等情况对抗。
任何行业都能够用互联网思维重做一遍,农业也不例外。最初,一亩田利用互联网手段解决将农产品的买卖双方信息透明化,解决的是行业里“怎么卖出去”的流通问题。而现如今,一亩田开始将手伸至上游,借助和产业端的链接,探索农产品“怎么卖得更好”的解决办法。
农产品想要获得好的收益,就一定要在品种上改良创新。2022年,一亩田的“沃众田”项目启动。在刘敏的推动下,两年来,一亩田在广东、广西等地开始运营3000多亩的种植基地,以销定产,从市场端需求出发,利用“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渠道”进行创新,通过品种选育到种植管理、再到市场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,提升农业生产效率。
从产业下游往上游回溯,一亩田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。通过数字技术的变革,一亩田试图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行业“小生产、大流通”的病症,让农民们不再“靠天吃饭”。
以下是部分采访内容:
:我们常说任何行业能够用互联网重做一遍,那么作为农业领域的头部互联网企业,一亩田是如何用互联网思维重塑行业的呢?
刘敏:从2011年成立开始,一亩田发展至今已经走过13年了。最开始,平台其实利用的是互联网最底层的逻辑——信息服务来服务行业流通环节的。到现在,我们的业务已经非常多元了,不仅仅在销售流通环节发挥作用。
流通端的业务,是一亩田起步就开始做的事情,也就是不断建设数字农业新基建,把农业流通领域的产品、市场信息数字化,主要目的就是让流通更加高效。
近几年,我们也开始积极拓展生产端的业务,主要目标就是用大数据来辅助,让生产更科学。一方面是决策更科学,告诉种植者什么时间种、种什么品种更好;另一方面就是利用数字科技辅助管理流程,让种植过程更加高效。
: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,肯定是需要依托自身原有的资源,进行业务拓展的。那一亩田在新业务上有什么优势呢?
刘敏:我们往产地端开拓新业务,也是因为我们在下游积累了丰富的销售资源,比如采购端和市场数据。我们的 B 端用户可以在平台上找到全国各地的农产品,选择多,且过程更加高效。在省时省力的同时,平台也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匹配供需,节省用户的成本。
:相对其他传统行业,农业其实还是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局限性的。一亩田是如何在实践中,推动行业发展的呢?
刘敏:农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“小生产,大流通”。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历史决定了当前从全国综合来看,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小,每家每户都有一点土地,都自己耕作,没办法标准化、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。但是在市场流通端呢,农产品市场又非常“大”,所有的产品都可以卖到任何地方,各地的生产和需求又是各不相同的,这就导致了供需的交叉错位。
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,农业一直以来都是“看天吃饭”。下地的农民期待旱涝保收,卖农产品的人也期待天晴,上门采购的人能出个好价钱。否则一直下雨,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去,积压到最后也只能贱卖。
所以我们一开始从信息化的角度介入流通,其实是想解决“大流通”的问题。生产端和采购端都可以通过平台来完成交易,确保信息透明。
直到2022年“沃众田”项目启动,我们才真正地开放我们整体的选品运营和市场渠道的能力,依托大数据资源介入生产端,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把握,以销定产,和品种研发机构以及政府合作,在产地端号召更多有自己土地的农民进行合作种植,或是在自营基地研发管理新的品种。
:目前的实践情况怎么样,基地发展到什么规模了?
刘敏:2023年我们和广西贵港市的港北区开展了合作,借助政府的平台,和一个现代农业公司合作,种的是湖南的特色辣椒品种——“樟树清香”,是在樟树港辣椒基础上改良过后的品种,价格能到280元/斤,很贵,所以也有人叫它“辣椒里面的爱马仕”。我们大概种了540亩。在上市前,我们就和一些中高端餐厅在谈,会直供给它们。
在此之前,我们在广东湛江也有了第一个马铃薯基地,种了一个新品种“沃土5号”。我们在种植的过程中,建立了整个数字化监控体系,包括当地的气温、土地的酸碱度、氮磷钾肥的情况和湿度、风力等因素全程记录下来,全时段监控。
“沃土5号”也通过我们的平台获得了很好的销售成绩,一个采购商上来就直接把370亩地全部订完了,利润率重新超过了40%。所以我们后来把基地扩大了10倍左右,从300多亩,发展到3000多亩。
:2024年,一亩田的战略重心在哪里,会有什么新的突破吗?
刘敏:今年我们还是会持续推进我们的“三新两沃”,也是利用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渠道在流通和生产两端挖掘更多发展可能。同时我们也会推进“沃众田”和“沃来香”这两个项目,前者是我们去带动更多土地进行现代化、标准化的规模生产,后者是我们会加大和精品超市和餐厅等销售终端的合作,直接将新品种输出给它们。我们希望今年有更多的种植者加入进来,“沃众田”的规模能够突破10万亩地。
另外一个目标是用 AI 科技打通全平台。去年我们已经通过大模型训练了一个机器人服务系统叫“小田”,今年我们希望利用“小田”这个系统将所有的服务串联起来,给行业更好的服务。